1. 总序
    1. 从逻辑上改变人情感是无效的
      1. 感知的变化引起了情感的变化
      2. 感知在人和事物中极为重要,并远比逻辑重要得多,但它却完全被忽视
    2. 论证、真理、逻辑是人类思维关注的核心
      1. 需要重视创造力
      2. 杜邦创新案例
        1. 特氟涂层
          1. 不粘锅材料
        2. 凯夫拉高强度纤维
          1. 防弹背心
    3. 哲学和心理学本质上是描述性和分析性的学科,而非操作性的学科
    4. “你可以用种种方式去描述某个事物,但最重要的是它的现金价值。”他指的不是真钱,而是实际价值。 现在有许多复杂的描述和理论,但它们最终能发挥什么样的实际作用呢?
  2. 第一部分 思维与创造力
    1. 人类的大脑天生就不是用来创新的
      1. 大脑机制
        1. 沙滩模型
          1. 一个新生儿的大脑就像是一个平坦的沙滩,上面没有任何痕迹,非常平整
          2. 如同散乱的雨滴砸在了沙滩上。每一点信息都会在人类大脑上留下一个“印记”, 这个印记就如同雨滴在沙滩上冲击出来的凹痕
          3. 雨水可能会改变地貌,在地上冲出沟壑;在我们的大脑中, 信息可能会“自动”汇集起来并改变我们的观念,我们的成见基本上就这么形成的
          4. 能够激活人类大脑开始工作的东西就是信息——任何信息
          5. 那些“沟”即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或者可以称之为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 无论你把水泼向哪里,它最终都要流向低洼处,无论你的头脑摄入了什么信息, 最终它们都会向你先前的观念靠拢
        2. 大脑的自组织系统
          1. 那些预先准备好的“沟”其实也是由信息与信息自己发生偶合制造出来的
          2. 那些自发形成的“沟”会逐渐成为你的“经验”
          3. 模式系统
          4. “记忆”是相当不可靠的,因为新信息会不断“风化”你原有的模式,这会导致你多年之后可能把两件不相干的事情融合在一起
      2. 创造力
        1. 大脑天生就不是用来创新的
          1. 第一,你的脑袋生来就不是用于创新的,它更愿意去发现、总结、归纳信息并形成模式,它不喜欢陌生感
          2. 第二,你希望得到创新的结果,那就从沟里爬出来,或者把自己弄到“主路”之外的地方,自己给自己制造陌生感吧
          3. 大脑旨在建立常规模式,然后遵循并运用这些模式。
        2. 创造力源于天赋的观点是错误的
        3. 判断与设计的关系
          1. 断意味着你要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模式来衡量眼前的事物, 得到的结果将会是“对”或者“错”,毫无疑问,这种针对“对错”的判断是无法带来创新的结果的
          2. 把一切事情都做“对”,一定会为你带来一个意料之中的结果,而非一个新的结果
          3. 惧怕“错误”的同时,你也成功地回避了创新
          4. 只有设计才是针对未来的
          5. Windows不是被判断出来的,Google不是被判断出来的,iPhone和iPad也不是被判断出来的
        4. 艺术家与创造力的关系
          1. 从纯艺术的角度,对于价值的衡量是一个完全主观的事情,审美标准是一个永无定论的话题
          2.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除了要与众不同,还要看这种与众不同能带来什么价值,这个价值不能是虚无的, 不能像凡·高一样因无人认同而穷困潦倒,作品却在死后身价倍增
      3. 新想法系统
        1. 核心从思维角度入手
          1. 思维创新
        2. 水平思考
          1. “水平思考”则是一个能够提供专业训练的系统。从“聚焦点”到“概念风扇”、“挑战”、“随机输入”和“激发”, 都是水平思考的核心技能,有意识地掌握这些技能才能成为真正具备创造力的人
    2. 逻辑与创新(第1章 创造性是有价值的思维小岔路)
      1. 创新的重要性
        1. 人类进步源于创造性
          1. 以不同的方式来看待事物;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事情;把各种事物放在一起以产生新的价值
        2. 对已有的信息重新进行审视和构建,这就是创造
        3. 创造性能帮助我们赋予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新的价值,能帮助我们创造出更新更好的方式来表达已有价值,还能帮助我们创造新的价值以及表现它们的新方式
      2. 创新与大脑机制
        1. 非对称
          1. 把大脑看做一个非对称模式的自组织信息系统
          2. 借助逻辑是无法产生创意的,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思维创新却是一个逻辑过程。
          3. 逻辑的本质是:下一步将要发生的事情和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有相关性
          4. 世界是由语言或离散元素组成的:语言指的是诸如盒子、云和微笑之类彼此独立的事物,它们都是离散或独立的元素。 对于创造性来说,世界就是一个非对称模式构成的自组织模式系统。而逻辑正是对这个特殊的世界中的行为准则进行了定义
          5. 创意的产生过程和幽默一样
          6. 幽默能告诉我们更多有关潜在系统构成的信息,它使我们大脑产生了非对称模式
          7. 幽默的部分效果源自各种偏见和成见
          8. 因为在一个非对称系统中,那些事后显而易见和符合逻辑的东西,是人们无法预见的
          9. 借助逻辑获得创意的可能非常小。但想法一旦形成,它就是显而易见且符合逻辑的。这就是非对称模式系统的性质
      3. 创新工具
        1. 创意的随机字工具
          1. 你有你自己的焦点,你知道你究竟想围绕什么产生新想法
          2. 然后你找到一个“随机词”。名词是最易于使用的,因此可以使用一个名词作为随机词。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找到随机词
          3. 你可以把一张写着60个单词的卡片放在口袋里。然后看一眼你的手表,如果秒针指向27,你就选择列表中的第27个单词
          4. 你也可以随机选择字典的一个页码,然后选择该页中第10个(或第N个)单词。你可以一直继续,直到找到一个名词。你还可以用任何一本有页码和行数的书来完成这件事
          5. 你也可以把这些单词写在纸条上,放到包里,然后再从中抓一个出来
          6. 你还可以闭上眼睛,用手指指出报纸或书某一页的某个地方,然后选择离你手指最近的那个单词
          7. 随机词字典
        2. 创意点(小岔路)
          1. 水平思维意味着从岔路出发,并改变观点、概念和出发点等,而不仅仅是围绕着已有想法冥思苦想
          2. 我们可以借用很多方法离开思维的主干道,增加我们进入岔路的机会
          3. 因为水平思维中的“水平”指的不是沿着一般思维路径前进,而是跳过思维模式进入岔路
          4. PO(Povocative Operation)
          5. 利用激发源的“移动”价值,而非“判断”价值,所以激发物有可能完全不合逻辑
    3. 第2章 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五个工具
      1. 创造性的本质和逻辑
        1. 在不同思维模式之间进行切换,而非照着模式行事
      2. 五大工具
        1. 第一种工具
          1. 要求我们对这条“明显”的道路(从A到B)说“不”。这个“不”绝不代表批评,而是表示:“这可能是最好的、仅有的路。但我们想暂时抛开它,去寻找其他的可能”
          2. 为什么更好的想法长时间内都没人提出来呢?因为当原来的想法还有作用的时候,人们是没有动力寻找新想法的
        2. 聚焦点
          1. 选择创新思维应用范围,针对性地提出新想法
          2. 目标焦点
          3. 范围焦点
        3. 创意清单
          1. 正式目标列表。这个列表可以贴在公告板上,或挂在网站上,或者印成卡片派发到每张办公桌上和每个工作场所中
          2. 保证清单上的条目数在10个左右,可以是目标焦点或范围焦点,人们可以随时添加新的焦点
        4. 概念工具
          1. 概念的种类
          2. 操作性或功能性概念可以描述事情的完成过程
          3. 价值概念说明了某个东西为什么是有价值的
          4. 目标概念解释我们做某件事的原因
          5. 描述性概念用以总结所有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事物
          6. 概念提取
          7. 通过“概念提取”找出替代方案和新想法,然后寻找各种可能的表达方式,并希望能用一个具体想法来表达这种概念
          8. 案例
          9. 从这个问题中我们能提取出什么概念?我们需要找到,对人们在街道上停车的时间加以限制的办法; 另一种解决途径是:立法规定,如果把车停在某些指定区域,就必须将汽车前大灯完全打开。 这样,车主就无法长时间停车,否则会耗尽车内电池。如此一来,停车一整天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 你只能停车,冲进商店买东西,冲出来将车开走。这就变成了一个消费者自我强加的约束
          10. 澳大利亚某镇上上班族停车的问题:上班族每天把车整天地停在街道上来上班,使开车购物的人很难找到停车位。 安装停车计时器的话设备的安装和运行费用很高
          11. 概念风扇
          12. 挂东西在天花板-用梯子?(案例)
          13. 梯子只是“使人离开地面”的一种办法。“ 使人离开地面”是一个概念,一个固定点,很多别的方法也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站在桌子上,或者请人把你扛起来
          14. “使人离开地面”本身又是“缩短物体和天花板的距离”的多种方法之一。 比如其中一个概念——“延长我的手臂”,可以通过“使用棍子”来实现; 另一个备选概念——“让物体自己接近天花板”,可以将物体绑在一个球上,然后把球扔向天花板
          15. 从一个想法(梯子)中提取出一个概念(使人离开地面),这个概念就成为其他想法的固定点。 同时我们也从“使我离开地面”这个概念转换到了另一个更广义的概念上(缩短物体和天花板的距离), 从而为其他备选概念提供了一个固定点,每一个备选概念又成为一个用以寻找其他替代想法的固定点
          16. 概念风扇的一端是我们思考时要达成的目的或目标。 怎样才能完成任务? 如何才能到达我们的目的地? 首先,什么样的广义概念能帮我们达成目标? 然后,用哪些具体概念对这个广义概念加以补充? 最后,什么样的具体想法可以用来表达这些概念? 这就形成了层级瀑布的效果,每一层级都为下一层级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这是一种能建立备选方案达到预期目标的有效工具
          17. 注意:广义的概念应当尽可能的广泛
        5. 激发和移动
          1. 激发
          2. 传统思维:大脑是一个判断机器。 通过判断,你能产生一个想法,然后再判断这一想法是否合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判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并且也很有用。 “识别”可以使我们快速地提取出自己过去的经验, 以及他人的经验;“评估”可以使我们不犯错误。如果没有判断,人们将很难生存
          3. 对于一个想法,你应该想的是,从这一点出发可以通往哪里,而不是想,接受还是拒绝
          4. PO(Provocative Operation)“激发性操作”, “PO”还和“可能”(possible)、“假设”(hypothesis) 、“提出”(pose)、“可能性”(potential)等相关
          5. 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一点:激发物不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或一个快要成形的想法。 激发物是和实际情境紧密相连的
          6. 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激发物
          7. 出现
          8. 讨论或头脑风暴过程中出现的言辞可以作为激发物
          9. “PO,……”
          10. 摆脱
          11. 我们只需要选择在某种情境下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东西,然后丢弃它或者“摆脱”它
          12. 如:PO,看门狗不会叫
          13. 反向
          14. 对一个正常关系进行反向思考
          15. 如,过滤嘴是用来滤掉香烟中的部分焦油的。对此,我们可以提出:“PO,我们可以增加一些东西,而不是减少焦油。”
          16. 扭曲
          17. 如:一般情况下,你会拿起电话,拨号,然后进行通话。然而,我们可以提出:“PO,在拨号前说话。”
          18. 这是一种改变事物顺序或者关系的方法。
          19. 夸张
          20. 指将任意特征正向或负向夸大,而这个特征一定要是可行的。
          21. 如,“PO,每通电话最多持续两分钟。”
          22. 异想天开
          23. 激发物的陈述形式是“如果……不是很好吗?”
          24. 其他
          25. 激发物越不切实际,它的效果可能反而会越大。 一个较差或无效的激发物是没有价值的,尽管它们看起来更易于使用,但是它们无法为你带来任何新鲜的想法
          26. 移动
          27. “移动”:由激发物产生新的想法, 意味着人们愿意以一种积极探索的方式继续前行,而不仅仅是判断某个事物是好是坏
          28. 提取一个概念,并围绕它做文章
          29. 关注激发物与一般情况的差异
          30. 找出事物的积极因素,然后围绕它进行思考
          31. 想象将激发物付诸实践会发生什么事
          32. 激发其实是移动的方法,还有许多
          33. 提取概念
          34. 在这个问题中起作用的概念是什么
          35. 关注差异
          36. 激发物和普通想法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37. 积极方面
          38. 激发物是否具有直接的积极意义?它能立即呈现出什么价值
          39. 此时此刻
          40. 就算激发物有空想的成分,我们还是可以假设激发物已经变为了现实
          41. 特殊情况
          42. 是否有这样一些特殊情况,激发物本身就具备直接的价值
          43. 随机进入和移动
          44. 绝不选择起始点,任何选择都与你当前的思维有关。你必须选择一个随机起始点,用起来最简单的是随机词
    4. 第3章 有创造力,先要停止判断
      1. 判断和设计
        1. 希腊三贤(即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维模式完全是以判断为基础的
        2. 你可以对过去进行分析,但未来需要你去设计
        3. 设计就是将我们已有的东西组合起来,以此来表达我们要实现的价值观。 判断寻求的是真理,所以它要在过去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而设计指向未来,它寻求的是价值。判断关注的是“它是什么”,而设计关注的是“它可以是什么”
      2. 判断和识别
        1. 你不应该接受或者拒绝一个想法,而应该对它进行分析, 琢磨你可以从这个想法“移动”到哪里,这会让这些想法产生新的用途,所以我们应该强调每个人都要进行设计
        2. 狗用健身器案例
          1. 几乎所有人都在试图让狗动起来,但这个孩子却尝试让狗别停下来
      3. 设计和行动
        1. 设计涵盖所有那些我们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将一些东西组合起来的情况。每当一般的方法无法达到目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进行“设计”
        2. 设计是行动的基础
      4. 设计和冲突
        1. 在冲突中,双方领导者都能从冲突的延续中实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他们对解决冲突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兴趣,因为这会使他们丧失自身的价值。如果这些领导者可以得到一个不依赖于冲突的、永久性的重要地位的话,那么冲突就会结束
        2. ×(进行设计的法庭)法庭并没有找到指向未来的前进道路
    5. 第4章 艺术和创造性没什么关系
      1. 艺术很少能促进思维发展。这是因为艺术似乎坚信人的真正本质是情感
      2. 太多的创意人士认为创造性就是为了与众不同而与众不同
      3. 艺术家们的确喜欢围绕概念和认知做文章,而且也喜欢预期思考以调整自身的行动过程, 而不是按一系列的既定步骤办事,这在常规的创造模式下是非常重要的
        1. 绘画作品是对人们感知进行锻炼的辅助,并会增强人们感知各种可能性的能力
        2. 这场注意力之舞会使人获得一种审美上的愉悦感,它也像一首注意力的乐章。 这通常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但也可以是经过精心编排的
        3. 绘画实际上是对欣赏者注意力的一种舞蹈式的编排
      4. 人生是要去经历的,而不能只靠想象,而艺术的目的是使生活的体验感更强烈
      5. 在体验中,思考就像给黑白照片上色,可以使图片的细微差别、意义以及其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清晰明了
      6. 未经加工的体验和感受就像生肉一样,喜欢的人会觉得非常美味
  3. 第二部分 思维与知识
    1. 语言是知识的“盒子”,知识是思维的“枷锁”
      1. 知识与思考
        1. 事实上,所有知识都是前人对规律的总结、发现、发明、经验
          1. 有了知识,是不是SARS带来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呢? 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我们永远都会有新问题,过去的知识没办法解决未来中所有的问题
          2. 没有知识是不行的,但同时,知识绝不是万能的
        2. 大多数人并不喜欢思考
          1. 人们不愿意解决问题,而更愿意直接知道答案, 所以,大多数人喜欢知识的原因在于,知识可以告诉你一个结果,与知识特点相同的信息也一样
        3. 已知的知识和信息都不足以帮你获得未知的答案,那是因为未来藏匿于各种可能性之间
      2. 知识与语言
        1. 语言对于思维的限制
          1. 语言其实是模式系统的一部分,每个字、每个词都是一个范式, 它把所有信息都纳入了自己的“盒子”里,如果你不去深入思考,那些“盒子”就会一直那么摆在那里,你以为自己明白了,其实你什么都不明白
          2. 语言、文字,都是信息的压缩符号,他们不代表思维,也无益于思考
    2. 第5章 知识越多越不会思考
      1. 知识的盒子
        1. 知识与历史
          1. 文化大国中国没落的原因
          2. 知识分子决定了人们只能在事实之间来回摆动,造成的结果就是: 他们无法开发出“可能性系统”,无法提出种种推测、假设和可能性。失去了可能性,进步也就停止了
        2. 知识与电脑
          1. 计算机
          2. 很多小孩,形成搜索答案的习惯,而不再思考
          3.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成了一个公共的大脑,在这里,人们可以对同一个问题提出各自不同的想法
          4. 计算机本身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感知
        3. 知识与教育
          1. 传统逻辑习惯并不怎么重视和鼓励可能性想法的产生
          2. 我们的行动要求有真理和确定性信息做支撑,所以我们大大低估了可能性的重要作用。要知道,大多数的科学进步都是以各种可能性为基础的
        4. 案例
          1. 网球锦标赛案例
          2. 淘汰赛制,即两位参赛选手进行比赛,获胜者再和另外一场比赛的优胜者进行比赛,直至产生最终的冠军。 在比赛过程中,会有一场决赛,两场半决赛,4场四分之一决赛,等等。 如果有72名入围选手参赛,那么需要多少场比赛才能产生最终的冠军呢
          3. 这个问题上,我们通常是寻找获胜者。但运用水平思维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另一种可能性。 让我们忘掉那些获胜者,去寻找失败者吧。在72名选手中会有71名失败者,每场比赛出现一名失败者,所以就需要71场比赛
          4. 从1+100的案例
          5. 1 2 3……98 99 100
          6. 100 99 98……3 2 1
          7.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加了两遍1到100,所以我们要把结果除以2,因此,答案就是50×101,即5050
          8. 如果你把上下两行每一对数字加起来,会发现结果都是101
      2. 跳出盒子
        1. 关键是可能性
          1. 可能性是创造的核心
          2. 可能性与感知的核心
        2. 传统方法
          1. 辩论
          2. 辩论在创意的过程中是一种简单原始并低效的方法,但它在我们摧毁一个立场、说法或假设的时候效果很好
          3. 辩论只能关注“已知”的方面。你可以辩论应该走地图上的哪条路,但辩论不可能生成那张地图
          4. 辩论的缺陷
          5. 辩论是破坏性的、负面的,并和攻击联系在一起。
          6. 辩论没有设计因素,没有设计一个前进方向的意图。它的结果只能是赢或输。
          7. 如果辩论的目标观点中有5%是错的,那么辩论的全部时间都会花在反击这5%上。
          8. 一个低调的想法不会受到攻击,而高调的想法却更容易受到攻击。最后,低调的想法会压倒高调的想法。
          9. 人们将面临一个巨大的诱惑,即通过证明对方的错误(即使这种错误微不足道)来炫耀自己。
          10. 辩论中包含了太多自我表现的成分。
          11. 一个不善于辩论的人即便证据充分,也会被善于辩论的人击败。
          12. 替代方法
          13. 区分出不同的思维模式,因为如果我们试图在同一时间处理所有模式,肯定会产生混乱,最终陷入一种消极的模式之中
          14. 辩论吸引人的一个地方在于,你可以通过证明别人的错误来炫耀自己。但六顶思考帽不会让这种想法得逞
          15. 平行思维-六顶思考帽
          16. 蓝帽子:这是一顶负责组织或控制的帽子,它非常像一个乐队的指挥。它适合在讨论开始用来确定讨论的重点和帽子的使用顺序。 在会议过程中,会议的主持或推进者以一种受过训练的方式戴着蓝帽子。当人们偏离某种模式的时候,他们会提醒大家正在用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 蓝帽子通常用在结束前要形成结果、做总结以及进入下一阶段的时候。蓝帽子就像一对书夹,一个在头,一个在尾。
          17. 白帽子:白帽子能让人联想到白色、纸张和打印输出,它的关注点是信息。我们拥有什么信息?我们缺少什么信息? 我们需要什么信息?我们怎样才能获得这些信息?戴上白帽子时人们可以提问。 如果相互矛盾的信息都被提出了,那就不会有争论了。 大家把两个方面的信息都记录下来放在一起,并讨论什么时候使用它们。
          18. 红帽子:红帽子让人联想到红色、火焰和温暖。红帽子和感觉、情绪及直觉有关。 戴上红帽子的所有参与者都被邀请来表达他们的感觉。 在一般的讨论中,这些东西只能伪装成逻辑才有可能被提出来,在这里无须对它们进行辩护或解释。 它们既然存在,就理所当然是可以被提出来的。戴红帽子的时间很短,它只是把这些东西简单地提出来而已。
          19. 黑帽子:黑帽子能让人想到法官黑色的长袍。黑帽子用于批判性思维。 这个观点哪错了?有什么不足?黑帽子要观察不利的一面,要分析某些事情不起作用的原因和存在的风险。 会议期间的所有负面评论可能会集中出现在黑帽子阶段。 黑帽子很有用,可能也是所有帽子中最有用的一顶,但它还是有自己的局限。
          20. 黄帽子:黄帽子让人联想到阳光和乐观、黎明和新的一天。 它关注积极的方面。这么做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价值?应该怎么做? 教育大部分关注的是批判性思维,我们并没有真正具备“价值灵敏度”, 它是指一种发现价值的能力,即不管我们是否喜欢或者是否会利用某个事物,都能从它身上发现价值, 并且我们对它的价值有公正客观的态度。如果不具备价值灵敏度, 创新可能就是在浪费时间。我参加过一些会议,其间好点子被提出来,但是没人能看到它们的价值。
          21. 绿帽子:绿帽子让人联想到植物、生长和枝叶。它和创新有直接关系。 使用绿帽子的时候,参与者期望进行创新或保持沉默,没有人喜欢沉默,所以他们会力求创新。 这就意味着大家要寻找新想法;意味着要寻找各种替代方案,不论方案显而易见还是焕然一新; 意味着要产生各种可能性;意味着可能要通过有意识地、系统地运用水平思维工具,来修改和调整已有的想法。
          22. 优秀,但还不够
    3. 第6章 语言框住了感知和思维
      1. 语言是一本无知的百科全书
        1. 语言是一个判断体系,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会被放入带标签的盒子中
        2. 语言把感知凝结成概念和词语,这些词语将永远决定我们今后会如何进行感知
      2. 思维不是线性的、有序的和逻辑性的,“你需要水平移动而不是直线向前”
  4. 第三部分 思维与社会
    1. 社会的四大支柱急需思维的变革
      1. 个人
        1. 你不能把自己遭遇的一切都归咎于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会不断干扰人们的决定,但做出决定的主体是每一个人自己
      2. 民主
        1. 因为那是一个动态制衡的过程,所以不会出现因一种力量支撑不住而造成整个社会崩溃的现象。 这可以说是民主的益处
        2. 当社会处于从单一力量掌控转换为多种力量制衡的变革时期,的确会产生动荡。 但是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一个社会依靠单独的力量来支撑,结果只有两个——稳定和崩溃
      3. 平行思维框架是一个避免不同意见对峙的框架,有助于把人们从对抗性思维引导到建设性思维上
    2. 第7章 民主不利于社会发展和新思想的产生
      1. 民主是一种非常好的制度,它更适合维持社会稳定而非促进社会发展。民主最大的好处是人们不会抱怨
      2. 新闻界从民众的利益出发,做好了批评政府的准备。 民主能够防止暴政、政府错误和过激行为的发生,能够很好地维护社会稳定
      3. 但民主的目的不是促进社会进步。对此,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
    3. 第8章 媒体应对缺乏建设性思维负责
      1. 媒体不期望人们相信他们,他们关心的是故事的好坏。 即使只有部分故事是真的,只要它们卖得好就行
      2. 有些名人的确具有体育、音乐或表演上的天赋,但另一些人的名气却是被炒作起来的, 他们因为出名而更著名,这形成了一种正反馈循环
    4. 第9章 创造性思维需要全社会的推动
      1. 大学知识一个提供知识的封闭小屋
      2. 创意会议
        1. 把创意作为直接关注点而召开专门会议,而会议的主题也会被提前告知给与会人员。 会议期间,大家都要使用水平思维工具
      3. 如果他们相信自己的工作只是“保持现状和解决问题”,那么他们就会认为新想法是他们工作中的障碍
  5. 第四部分 思维与教育
    1. 一个不会思考的学生怎么会研究
      1. 大学应该是一个帮助人类拓展新知识的地方,而不是简单继承前人的知识的地方
      2. 发现真理的目的是掌握真理,将真理应用于创新实践中
      3. 用你见过的所有技术组织产出新产品的能力就是德博诺所说的价值设计能力
      4. 沟通和表达技能看起来似乎是一种语言技能,而实际上它却是思维技能的延伸。 沟通指的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观点的交换, 需要把自己的想法、观点表达清晰,并能对别人的观点解读、理解无误,这是沟通的基本要求。 于是你会发现,真正关键的其实是“想法”、“观点”、“理解”、“分析”等内容
    2. 第10章 如何弥补大学教育中缺失的部分
      1. 忽视可能性
        1. 教育顾问们都是在旧有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想保护这些传统。 保持连续性就是教育体系游戏的规则
          1. 教育是局部平衡的一个典型例子,所有的元素被固定在一起以保持原样
          2. 社会上充斥着如此多的潮流和时尚,教育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好像也是可以理解的
        2. 当世界充满猜测和幻想时,这种对真理的痴迷能够很好地服务社会。 但当今的世界并非充满了幻想,因此,对可能性的重视就变得相当重要了
          1. 设计能带来行动、实用和价值。你可以分析过去, 但你必须设计未来,否则你将身陷其中
      2. 只重视知识
        1. 大学最初的目的是要把过去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今天的学生。 在数字时代,你可能不用进入大学就能得到你所需的所有信息。 随着“信息供应商”这一新行业的出现,你只要和供应商签订合同,就能获得所需信息。 如今,大学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思维技能、设计技能和人际技能等方面
        2. 他们通过听讲座去扩大所期望获得的知识的“带宽”,并从书本上得到了所需的几乎所有知识。 因此,也许大学的作用只是向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
      3. 六块价值牌
        1. 金牌:人生价值观——与人直接有关的价值,包括积极价值观和消极价值观(赞美、成就和羞耻等)。
        2. 银牌:组织价值观,不管该组织是企业还是家庭。这涉及该组织的宗旨和使命。价值观如何帮助或阻碍企业实现其宗旨?
        3. 钢牌:这里指的是质量价值观。不管现在你在做什么事,它进行得如何?钢牌提出了一些质量上的要求。
        4. 玻璃牌:玻璃是一种单纯的物质,但可以用它来实现很多创意。因此,玻璃牌与革新、创造联系在一起。什么才是新的?
        5. 木牌:生态价值观。这里指的是最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而不只是自然。它包括任何行动对周边世界的影响。
        6. 铜牌:铜看起来像黄金,但它不是。这个奖牌关注的是感知价值观。 人们对某个事物感觉如何?人们可能会对一些很有价值的事物感觉不好,而对一些价值不太高的事物感觉良好。 所以,我们可以对价值不高的事物抱以期望,但我们需要注意其感知价值观。
    3. 第11章 培养思维能力,从中小学开始
      1. 我们真的有必要教学生广义上具有可操作性的思维技巧
        1. 感性思维
        2. 探索性思维,而不是辩论
        3. 还需要教授价值思维、行动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6. 第五部分 思维与管理
    1. 思维能力是领导力的一部分
      1. 在管理领域,永远都存在两个重要的目标——解决问题和改进创新
        1. 解决问题是消极被动的,改进创新则是积极主动的
          1. 问题解决并不适用于产品研发等创新领域。 人们假设解决了某种问题便能得到一个新的产品概念, 但那不是事实。iPhone解决了什么问题吗
          2. 在iPhone的开发初期,它的一切设计的目的是解决什么问题吗? 设计者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创造出新的价值来。当一个产品连雏形都还谈不上的时候, 你能找出什么问题呢?把问题解决当成创新的手段,这是创新的一个严重的误区
          3. 事实上iPad的实用性无法与一般笔记本抗衡,但是它改变了大家的操作体验, 所以一种新的需求被创造了出来。对使用者而言, 这种需求的创建并非解决了过去的某个问题,反而给自己养成了新的“毛病”,这根本是在制造“问题”
        2. 你究竟是想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想提高创新的能力?” 这是两码事,无论从态度上还是方法上,解决问题和创新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2.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判断工具,仅仅是判断而已
      3. 企业往往会把分析、判断当成一个经理人应有的能力。 但我认为对于经理人而言,那些是必备的素质而非充分条件,作为评论家,那些或许是够用了
      4. 思考与员工
        1. 领导者很多时候会认为思考仅仅是自己的工作之一,而不需要所有人都去思考, 与其让员工思考,不如让他们做些更加“实际”的事情,例如销售产品、拿到更多订单或者提高产品质量; 另一方面,领导们又总是在抱怨自己有多么辛苦,事无巨细,什么都要操心, 并且不满于员工的被动性,只要自己没有考虑到,员工们就不会主动去处理
      5. 设计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德博诺所有的书籍和理论都在强调两种思维品质,一种是建设性,另一种是创造性
    2. 第12章 解决问题型思维无法造就巅峰企业
      1. 批判思维
        1. 从关键问题(critical issue)或关键领域(critical area)的意义上来说, “批判性”(critical)一词意味着“关键的”,这是一种危险以及容易引发误解的用法
          1. 刹车对一辆汽车来说,是必需的。没有刹车, 你会撞上东西,但一辆车只有刹车是不够的。 很显然,一辆汽车除刹车外还需要引擎
      2. 解决问题思维
        1. 问题源于实际状况与正常状况或期望状况的偏差。 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是很重要的,但还不够
          1. 在你开车的时候,车出现了故障, 这时你面临着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到达目的地,另一个是如何把车修好
        2. 说它是一种误导,是因为它认为思维的类型只包括问题解决一种; 说它是危险的,是因为它排斥了思维的其他类型:设计、创造性、感性等
        3. 把思维等同于问题解决的危险之处在于,我们只专注于事情的问题和不足。 而那些没有“问题”的地方却被我们忽略了
        4. 只看到问题的习惯意味着我们会停滞不前。 正如前面所讨论的,民主制度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但你不能把它称做“问题”
        5. “问题解决”的习惯的后果非常严重,它严重限制了我们对思维的关注程度
        6. 改进和简化并不是解决问题。简化节省了时间、金钱、争论,并减少了压力。 运用创造力有意识地简化某件事,是创造力最重要的实践应用之一
    3. 第13章 领导力中的思维元素
      1. 领导者一般不会讨论思维
      2. 我们更应该使用一种非常与众不同的体系, 而不是已有的、基于判断的“盒子”及分类的思维体系。 它将是一个“场效应”体系
      3. Septine工具
        1. 你只需简单的记下关于某个情境的7个想法,不需要考虑逻辑顺序, 这些只是些发散性的想法。或许它们只是一个简单的词、短语或者一句话, 但是Septine中的每个元素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4. 商界是通过事实检验理论的。 它们有一条底线,那就是销售数据和盈利数据等可直接观测的结果, 所以你很容易知道自己究竟表现如何
      5. 政坛、媒体界和学术界,他们只需要进行口头上的辩论或寻求证据以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就足够了
    4. 第14章 处理冲突与分歧的新思路
      1. 一类是带有压迫性的“欺凌型冲突”,另外一种是缺乏逻辑性的“胡闹型冲突”
        1. 一方为了某些他无权享有的利益而压迫另一方,这就是欺凌
      2. 冲突的产生是因为双方领导人发现这种对抗能提高他们在政府中的重要性。 即使有民意支持,也往往是由领导层挑起了冲突
      3. 我们处理冲突的一般方法是判断、谴责和回击
        1. 较新的方法是在考虑双方的需求、顾虑和未来预测的情况下,争取设计出一种前进的道路
      4. CoRT课程中像OPV那样简单的思维工具也能有效地解决冲突
        1. 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想法能让事情变得截然不同。感知会影响情绪,而情绪则会影响行动
      5. 辩论只会强化双方的立场,并增强各自的正义感。 双方更在意的是辩论的输赢,而不是问题本身。我们应该探讨问题,而不是针对它进行辩论
        1. 新方法,用六顶思考帽
          1. 戴上黑帽子时,人们会提出不满,并对建议采纳行动的后果进行检验; 戴上黄帽子,人们会明确各自可能得到的各种好处; 绿帽子是用来寻找备择方案、探索各种可能性以及对已有想法进行修改的
          2. 这和将冲突转变为口头性的、对抗性的辩论完全不同
      6. 判断是与过去相比较后,看新的想法是对是错
      7. 设计是以未来为参考,对其进行安排的一种可能
      8. 判断自认为其关注的是“真理”,而设计试图去关注“价值”
      9. 用“质疑”工具来对那些位于冲突中心的思想和观念提出质疑,我们还可以寻找各种备选方案
      10. “概念提取”工具可以用以考虑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已经约定俗成的概念
      11. “激发”工具可以用于产生与众不同的想法
      12. 当事情的发展停留在某一阶段一成不变,而一般的思维方法对此无能为力时, 可以采用“随机进入”工具找出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
      13. 能够熟练使用这些工具的人越多,这些工具的应用就会越成功
      14. 与其说冲突是一个问题,不如说冲突是一种可以有多种发展的局势
  7. 第六部分 思维与人
    1. 拓宽感知域,获得安全的思考结果
      1. “一看便知”是一瞬间发生的,我们认为它没有经过思考, 但事实上这个过程也经过了大脑的处理,这个处理过程就是感知
      2. 感知是一个重要、有趣又危险的东西,驾驭的方法
        1. 态度
          1. 第一个态度就是不要过于关注缺陷和错误。太多的负面关注会把你带入一个不良感知的怪圈中。就这个观点,我听到的最多质疑是:如果我们不去关注错误和缺陷,难道要我们做缩头乌龟或者像阿Q一样自我安慰吗?这种质疑的谬误之处是,他们把减少对缺陷和错误的关注理解成了停止思考,或者理解成了刻意寻找缺乏逻辑支持事物的好处。而德博诺的建议是,把关注判断性的习惯改为关注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习惯,关注想法的问题和缺陷不如关注想法的启发和变化
          2. 态度是“移动”
          3. 将发展和变化变为主要的思考习惯
          4. 永远不要停止对新的解决方案的寻找。因为解决问题可能也是一个感知过程
        2. 工具
        3. 地图
    2. 第15章 思维中90%的错误是感知错误
      1. 因感知错误,造成的逻辑错误
        1. 思维中90%的错误是感知错误,逻辑错误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2. 在所有系统的内部,不管你的推理多么符合逻辑,你都永远无法用逻辑证明出系统的起点。 起点是随机的感知和假设,无法通过逻辑加以验证。因此,不论你认为自己是多么富有逻辑, 你的结论必将取决于你的起点,而不是你的逻辑的卓越性
        3. 没有感知的逻辑是一种误导,并且是非常危险的。产自错误感知的逻辑从表面上看像是真理,但它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2. 现实世界中,我们忽略感知
        1. 人们不再需要感知。人们只需要用真理、逻辑和辩论来证明异教徒是错误的
        2. 我们忽视感知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不知道应该为它做些什么。将逻辑用于感知并不奏效,因为感知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系统
        3. 奇妙运用感知的案例
          1. 约翰尼礼貌地笑着并向那人致谢,他说:“我知道。但如果我第一次就选择了两元硬币,那么他们以后怎么会给我那么多一元的硬币呢?”
      3. 面对多种可能性的复杂情境,感知常常出错
        1. 2400年以来我们一直无所作为,因为我们一直如此地沉醉于逻辑的卓越性
        2. 逻辑无法改变情感,但是感知的改变经常会引起情感的变化,面对这种情况你别无选择
        3. 我们的头脑自然希望能尽快地跳到“真理”和“确定性”的结论上去,因为这将决定我们的行动
        4. 我创建了一个编码系统,可以用它给复杂情境命名。即使如此,我们还是有可能出错
      4. 从三个角度改变
        1. 态度
          1. 你能找到的基本态度是对任何事物都保持创造性。 这就需要你摆脱解决问题的态度,因为它关注的是失败、错误和缺点; 你还需要进行思考,并运用水平思维工具来达到目的。 最大的危险就在于,我们总是把创造性思维局限于问题的解决上
          2. 将常规的判断思维改成“移动"
          3. 判断有许多层次:这是否有关?这有用吗?这是正确的吗?它能起作用吗
          4. 判断是在“识别”之外做出“接受”和“拒绝”的决定。移动则是关于移动本身的:我们能从这一点移动到哪儿?我们需要想办法前行,并充分运用各种事物的移动价值
          5. 寻找备选方案是一种开放并接受各种可能性的态度
          6. 愿意接受备选方案就意味着不急于达成“真理”或“最佳”状态。
          7. 在一场婚姻中,你必须在众多的候选人中选择一位女士或男士,并要忽略掉其他人。而在进行创意时,即使方案已经实施了,你还是要留意各种其他的活动方案
        2. 感知工具
          1. 注意是改善感知的关键因素。如果我们不对注意力进行引导,那么我们就只能看到自己熟悉的东西
          2. 因为他有一个“引导注意力”的框架,而不是等待某物抓住或“牵引”他的注意力
          3. 基本工具
          4. PMI
          5. Plus aspects
          6. PMI根本就不是一种创造性技术。它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考虑一个事情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和兴趣点。它着力于进行感知分析,而不是进行创造性思考
          7. 有利因素(正面),然后是“Minus aspects”,即不利因素(负面),最后是“Interesting aspects”,即兴趣点
          8. CAF
          9. 虑所有因素(Considering All Factors
          10. C&S
          11. 关注结果和后果(Consequences and Sequels),无论可能出现的是哪个。将来会发生什么事?直接的、近期的、中期的和长远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12. AGO
          13. 宗旨、目的和目标(Aims,Goals and Objectives)。我们通常对所要做的事只有一个模糊概念。AGO工具要求我们要明确这些概念。我们想实现什么?目的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心里明白和把它们写出来,完全是两回事
          14. FIP
          15. 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导到重要性最高的事情上(First Important Priorities)。事情的权重是不同的,某些事情要比其他事重要得多。这个工具会引导我们先注意重要的事情和要优先考虑的事情
          16. APC
          17. 备选方案、各种可能性和可选项(Alternatives,Possibilities and Choices)。备选方案有哪些?可能包括说明、感知和行动上的备选方案。各种可能性又有哪些?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显性和隐性选项
          18. OPV
          19. 其他人的观点(Other People's Views)。思考者要从其他相关人员的角度出发,分析他们会怎么考虑。这个工具很多时候可以消除斗争和冲突
          20. 它要求思考者考虑其他人的观点。运用这个简单的心理工具,7个部落的矿工间的冲突,从每个月210次降到了4次
          21. 这些缩写很重要,因为缩写之后它们就会储存在大脑中,而态度在大脑中并没有存储的位置。它们就像由旅行社制定的一个旅行计划,你要遵守它,不能任性而为
        3. 流动景观工具
          1. 运用流动景观这一工具,你只需列出你在整个情境中找到的一系列因素(不必把每个瞬间都记下来)。然后,当注意力从名单上的某个点转移到另外的某个点时,你的思绪立刻就会跟着转移。一个点指向另一个点有且只有一个箭头,可以有很多个箭头指向一个点,但从它开始只能发出一个箭头。
          2. 然后你就可以用图把它们标出来。你会发现你思绪所围绕的中心实际就是你身边的东西,你还会发现这些点彼此相辅相成。你得到了一个直观的展示,你可以借此了解你所感知的各种元素
    3. 第16章 我们需要怎样的思维宫殿
      1. 年轻人被以上的事情分散了精力
      2. 他们(以及成年人)最重视两样东西:成就感和满足感
      3. 因此很多年轻人选择走向犯罪。犯罪的过程能让他们体会到即时成功的快感,以及自身的重要性(在帮派中)
      4. 我们还应该鼓励年轻人运用他们的智慧,而不只是当旁听者和旁观者
    4. 第17章 “思考者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1. DATT工具
      2. 简化工具
  8. 第七部分 有关思维的思考
    1. 在思维中,价值观默默发挥着它的作用
      1. 对于自己内心的觉察,孔子称之为自省;佛陀称之为内心关照;弗拉维尔说:从心理学角度,那叫元认知
      2. 思考者还应该关心整个社会的思考能力,一个缺乏思考能力的社会是危险和脆弱的,它有可能经常陷入集体无意识的动荡之中
      3. 在中国,大多数教育研究机构还在探讨思维这个东西究竟可不可以教授
      4. 在机器人的眼中,这三种情境没有差别,但是你感受到了差别,对不对?人与机器最大的差别就是人性
      5. 当一次灾难发生的时候,机器人面对两个救援目标,它迅速做出了计算,两个人中的一个生还概率是70%,另外一个则不到30%,机器人选择了救援那个70%生还概率的遇难者,而拒绝施救另外一个目标。它的判断体系里只有数字。后来,就影片中的这个片段,我与朋友展开了一次讨论:另外一个人的救援是否应该放弃?朋友说,面对一个只有1%生还概率的人付出100%的努力,这未免太不理性了。在我看来,他的情境感知能力出现了障碍。于是我给他提供了几种情境:一种是那个只有1%生还概率的人是他的好朋友,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另一种情境是那个只有1%生还概率的人是与他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人;第三种情境是,那是他的爱人
      6. 大脑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信息在进入头脑之后,会相互发生作用,并建立不同的范式
    2. 第18章 阻碍思维发展的23个原因
      1. 物质世界与人类所在的生命世界是截然不同的。 在物质世界中,事物的属性是已知的、可预测的以及固定不变的,然而人的属性却不是这样的
        1.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还存在着互动循环,于是某种行为自身就有可能会改变人对它的反应。 科学领域中与此最类似的是物理学中的夸克,它在被观测时会改变自己的行为
        2. 在法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并不意味着你能在英国自在地生活。 所以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不同的世界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
      2. 哲学的重点是描述和解释,很少有操作性的设计
        1. 哲学不仅不重视感知,甚至忽视了感知的重大作用,哲学家认为有了逻辑就足够了
        2. 正是因为不了解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因此哲学家陷入了文字游戏中,心理学家则痴迷于各种测量
        3. 这意味着要进行测量。测量是客观的,是所有科学的基础,是科学与神话的本质区别
      3. 人类基本的范式思维
        1. 这个体系仍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实际上,这种思维方式的确与大脑形成模式的过程相关: 首先定义一个模式,然后将该模式的标准行为付诸实际
        2. 苏格拉底关注辩论和问题;柏拉图的研究对象是真理;亚里士多德创设了分类法,从中衍生出了我们熟悉的盒子逻辑
      4. 我们忽视感知是因为我们相信逻辑就是全部
        1. 日常生活中90%的错误是感知的错误,而非逻辑的错误
      5. 宗教并非反思维,但在宗教中,感知是由教义赋予的, 它必须通过人们信仰的行为得到承认,一旦承认了这个教义, 信徒就只能从教义设定的框架中感知世界。
        1. 东方宗教更重视感知和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
      6. 辨别出一个标准化情境,然后就知道该做什么了,就像一位医生先诊断病情,再开出标准化的治疗处方一样。
      7. 我们一直强调“分析”,分析的过程是解析复杂情境,从而鉴定出其中的标准化因素,然后就能知道对此我们做出怎样的反应。
      8. 语言是固定的盒子,其分类工具——“是”,剔除了对物体描述的所有的可能性和备选方案。我们或许需要一种更柔和的感知语言,使其中不成熟的判断不会限制我们的思维。
      9. 最大的缺陷是缺少建设性动力。那么更好的想法从哪里产生?如何才能找到一条双方都能受益的解决途径呢?
      10. 辩论有它的重要性,但是它对探索问题来说是一种原始且低效的方法。
      11. 辩论是法律程序的核心。在辩论中的聪明表现甚至比证据的合法性还重要。
      12. 社会上就有一种使用ADR(争端备选解决方案)和家庭法院来调停矛盾的趋势。
      13. 媒体(尤其是新闻界)普遍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那就是他们的思路总是负面的和批判性的。
      14. 新闻界自认为是社会的良心和守护者,他们认为自己的任务是阻止暴政、陋习和欺骗公众的胡言乱语。
        1. 负面思路比积极的更容易操作。很多记者和编辑貌似无力操纵积极模式的新闻,并且还认为公众对负面新闻更感兴趣。
      15. 有了知识你就能做任何事,所以我们只需要知识。学术界一直关注描述和理解——如果能理解它,你就知道该怎么做。
      16. 如果把人们在信息上投入的一小部分注意力用到思维上,那么我们的世界将发生显著改变。
      17. 大学建立的初衷就是将过去的智慧传递给当今社会
        1. 大学教育仍在一成不变地沿袭这种模式。 大学也关注思维,但主要表现在两个传统方面上:分析和辩论
          1. 从知识的提供者变为技能的训练者。训练的技能包括信息获取技能和思维技能等
      18. 计算机
        1. 我们可能还应该从现在的“数字”编程转化为“场效应”编程,因为后者更接近于人脑行为
      19. 以上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答案,而知道这个答案是学生应该做的
      20. 我们的确需要知道正确的答案以及正确的做事方式。然而,这种形式留给创造力和可能性的空间很少,而我们需要在这两方面有更大的发展
      21. 艺术在形成感知和洞察力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艺术鼓励人们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并找到以前没有发现的东西
      22. 因为没有比相信自己已知的正确答案更能限制创造性思维的了
      23. 对错的绝对性判断使我们陷于过去,陷于已有的框架和观念中。我们应该消除这种判断事物对错的需要,尽情释放自己的创造力
    3. 第19章 让思维更有价值
      1. 思维的目的是让人们表达并享受自己的价值观念
    4. 第20章 维护每个人的思维
      1. 如果鼓励员工们积极进行思考,并让他们习得一些简单的思维技能,就可以开发出他们身上巨大的人力资源潜能
      2. 当我们要更关注感性思维时,就需要用到CoRT策略和DATT策略了